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推荐】

更新时间:2025-10-31 22:01:33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推荐】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每个人都有一艘船,承载着自我的梦想和生活。有一天,到了必然要舍弃它的时候,就会恐惧迷茫,彷佛自我的世界坍塌了。未知的世界看不到的无限的可能,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的选取,让他失去了方向,他害怕离开了自我的船,害怕再也演奏不出音乐了,他的性命还有什么好处呢。当他的兄弟姐妹听了他最后的告白后,独自离开,他的性命火焰随着船的残骸湮没于海洋的深处。海上钢琴师用决绝的方式回到了天堂,回到了大海的灵魂深处。他的音乐到过很多地方,但是他的身体从未离开过大海,最后,当身体没有了能够寄托的角落,他选取和船一齐毁灭。也许有一天,我也要离开自我的船,我也会恐惧,但是我不会选取和船一齐毁灭,我会选取新的生活,以更大的勇气应对未知的旅程。有时候,选取勇敢地生存远远比选取勇敢地死亡来得更难。

有些人认为,1900选取死亡是悲观的一种表现。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面体,选取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旁人无从定论,正因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所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在那里我并不想评论1900选取死亡是对还是错。有些时候,两种选取方式都是对的,刻意去扭转一些东西会浪费很多时刻,而且没有好处。1900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一辈子都生活在船上,他有的只是钢琴的天赋,他从钢琴读懂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用钢琴带给贫苦人们最简单的愉悦,一切都是即兴之作,不为功名利禄。心灵的纯净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在影片中,1900说过:我停下来,不是正因所见,是正因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正因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得见的世界尽头。这是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在一片心灵的净土上生根、发芽。

看了这部影片,自我成长了许多。虽然自我已经是大学生了,有很多事情都能够试着去思考,个性是自我以后的人生。但是自我却从不认真思考,对未来也只是充满恐惧和迷茫,和1900相比,自我就逊色了许多。起码他知道自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也一向都在坚持自我的理想,单纯地弹自我喜欢的音乐,直到性命的尽头,哪怕和船一齐毁灭,依然坚持。而我自我呢,虽然以前胸怀大志,但是都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再也没有一丝波澜。很多时候,我都在问自我,难道我的人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度过吗?难道我的理想就只能石沉大海吗?不,我要重振旗鼓,重新扬帆起航,哪怕迎接我的依然是失败。像《海上钢琴师》的最后结局时,1900说:我无法舍弃这?船,我宁可舍弃自我的性命。当看到1900应对即将爆炸的船时,他淡定地笑了,那时,他的双手还在做着弹钢琴的动作那一刻……他的笑,我至今无法忘记自我在那一刻心中曾有过的呐喊,而我只能做的也只是在心底默默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我呐喊。

大海,音乐,钢琴,人生。1900以纯粹的性命方式展现了自我的生命,咱们能从他的生命中受益匪浅。《海上钢琴师》给我的性命指明了方向,为我的人生注入了动力,使我对性命有了全新的思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正因我坚信只要灵魂在,一切都在!在《海上钢琴师》的音乐声中,我仿佛看到了不断前进中的自我……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思绪太多,如乱麻在脑中纠缠,许多情节都很煽情,对于我这种一看电影就看哭的人来说,要理性客观地评价一部电影似乎是极为困难的。首先说说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我很小就在表姐的推荐下看过《乱世佳人》,对于美国怀旧的电影有一种痴迷的情怀,喜欢里面动人的音乐,喜欢里面人的服装,喜欢里面人说话的语气,喜欢英国似的强调,看到这部排在top250的电影,以及像人物传记的电影,觉得对上我的口味,果然这部电影我一口气看下来。

电影很长,遗憾的是中间1900长大的部分描述得比较粗略,但是他的身世背景也算是了解得比较清楚了。首先他从小就在船上生活成长,拥有无私自通的钢琴天赋。我每每会想如果他是一个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还会一辈子待在船上吗?他会不会也想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呢?其中有一个父亲,他的命运可以用十分悲惨来形容,他似乎是非常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也有许多的担心,但是当他看到大海,他开朗辽阔了,他可以放下一切从头再来,那是因为他已经很惨了,他为了他的女儿,他有自己要去奋斗的初衷,这是人性,人性就是为了让自己生命得以延续,就是为了哺育下一代,他可以走出去。

相比之下,钢琴师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去,因为他的人性没有那么强烈,其中有一段与一个黑人钢琴师决斗的片段也充分地说明他不明白竞争是什么,但是这对于黑人钢琴师是再正常不过,因为他是在另外一个环境中成长的,他懂得世俗的世界,他是具有非常贪婪和欲望的人性的。

1900缺乏人性的,但是确是非常理性的,他可以发现美的瞬间(一个女孩的美,确信他发现美的时候并不是人性的欲望在作祟),也可以记住美的音符,他对人性看得十分通透。他至始至终没有参与世俗的世界,他是一个看客,这也是他为什么不敢走下船舷的原因,不敢走进充满着人性的世界,他害怕,他无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生存。他的出生背景,他的天赋,他的才华,他的理性使他最终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必然的选择。

从哲学上来讲,我们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很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但是1900并没有虚度一生,他一生为了别人而弹奏美妙的音符,不曾觉得厌烦,他在做他最擅长的事情,一直在做,这却不是无为,而是坚持,坚韧,这也许正是道家所说的无为的精神。现今社会,技术上的革新使得我们感觉似乎是有许多的可能性,整天蝇营狗苟,把时间浪费在了钻营,投机,取巧上,这正好与无为的精神相反,甚至是乱为。

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叔本华的哲学观点:人的意志太强大使得我们不断地竞争,自私自利,使得生活总是充满苦难,世间的痛苦总是多于幸福,幸福是短暂的,痛苦却是持久的。对于幸福和痛苦的论述在这部电影中也得到充分地印证:1900似乎是超脱的,但是也有痛苦的时候,因为他突然感到了快乐(爱情的快乐),所以他体验到了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却是漫长的,最终一切归于平静,然后亦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叔本华也提倡,美学上的体验才是终极的快乐,这也印证了1900最终的选择:钢琴,在钢琴中体验美,体验悲伤和快乐的美。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_月15日,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登陆全国院线。此前的_月12日,《海上钢琴师》超前鉴赏会在惠州壹洲国际影城举行,获得好评如潮,不少观众被影片感动,在结束时留下了眼泪。“每个人都能从电影中看到不同的东西。”有观众在观影后表示。

《海上钢琴师》1998年上映后立即风靡全球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在1998年推出的一部文艺巨作,上映后立即风靡全球,斩获美国金球奖等全球各类 ……此处隐藏12274个字……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伏笔。

最后,轮船作为废船要被炸毁。虽然官兵搜查过几回,但麦克斯预感1900还在船上。他知道1900会藏,他能骗过所有人的眼睛。他从乐器店老板要来了唱片,在废弃的轮船上一遍一遍的播放,终于,1900现身了。麦克斯想说服1900下船,但1900确坚定自己的想法:不下船,他认为轮船上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他宁愿与轮船共生死。麦克斯见无法说服,便离开了。他尊重朋友的决定最终,1900与轮船一起被炸毁。有人说1900是麦克斯所幻想出来自己的反面,1900选择纯粹的艺术,他不想下船用艺术来追逐金钱,选择不下船,而麦克斯则相反,他选择中途下船,最后为了生计,他选择将小号卖给乐器店老板以换取温饱。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还有很多。

我深深地沉浸在电影中,似乎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渐渐的,我不再烦躁,静下心来面对书本。当我们对前途感到迷茫时,可以看看这部电影,获得人生启迪。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

大家都对科学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它的目的是为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地是控制住一些条件使之存在,而使另一些条件不存在,然后判断结果与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海上钢琴师》不失为一次人生的实验,最大的条件就是没有父母,不在陆地生活,看看这样的情况下人究竟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

教育的实验――灵性教育

观众都对1900在小时候突然就会谈钢琴,能准确说出娱乐大厅里的一些人的性格、情绪、行为特点,此人刚刚发生的及将要发生的事情等等,感到非常惊讶。虽说电影是虚构的,但我们都会亲见或听说身边一些类似的例子,尤其大家观察婴幼儿,发现他(她)们常常会做出一些让人惊讶的行动或说一些让人意想不到话,这些行为、话语首先让人感觉就是超越婴幼儿实际的成熟年龄,并且行动与话语往往还很有智慧。婴幼儿究是什么?身心特点如何?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谜,有些观点认为婴幼儿的那些超人的表象背后有一种身心上的灵性,如何看待、对待,或者教育当中如何培养这种灵性成为一个话题。我们来考察一下发生在1990身上的教育,全船人肯定是爱这个孩子的,但大家又各忙其事,因此1900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也不会有所谓的教学计划、教育目地、教育目标等等,他也不需要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竞争等等,虽然有船员们“会按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教养”,但整个过程来讲是善意和宽松的。除了早期1900被教一些识文断字,还有必要的思维步骤要求,如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收养1900的Danny要求他把词语联结起来形成更全面的意义,其他之外一切都是自由的。我想1900就是通过漫画书刊来获得陆地生活的印象和判断的,他也一定与人们交流过他的看法,但那样的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以幽默对待,也不需要刻意纠正他,或者纠正也是一种没有压力没有嘲笑的纠正。总之这样的教育环境保留了1900的灵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儿童开始按成人的要求背词、学琴、做算术题等等的时候,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理性教育,并且我们往往假定儿童是一张白纸,是没有任何经验与感受的,一切都由教师按严格的技能程序来教授。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是灵性不失,渐进一些理性,可能我们现实的教育是灵性全毁而理性未建。

伦理与心理实验――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或许是作家与导演想探寻或追求混沌初开时,人最初的那种纯静、纯真、纯粹的道德和心理境界是什么样子。并认为人的灵性与纯粹的道德是同一的,正象其他沙龙朋友所表达的那样,1900没有名利的感觉与思想,不知什么是竞争、争取等,总之一切世俗人所有的自私、贪梦、虚荣、算计等皆无。然而作家与导演又想告诉人们熊掌与鱼不可兼得,这样的环境又培养了1900与世俗无法相容,无法用自己的心灵解释这个世界,人最大恐惧来源于对事物不能解释,因此1900宁愿随船一起焚毁也不愿下船。在“嘭”的爆炸声中,1900回归了本初(有说人来自于大海)。作家与导演也完成了的悲剧构思(美的事物被毁掉)。实验结束了,但结果却让人生疑。从而作家与导演发出了对人类的追问:“人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

我们生于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忘乎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平淡和悠长。游轮始终在前进着,也曾停靠过,但他一直在漂泊。如果让灵魂和肉体和一,想必是件伟大的事情,而我们平凡人都不曾有过,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所以我们只配称赞伟大的乐曲,而不会创造别样的旋律。在文章开头,要致敬那个孤独的灵魂和那位执着的友人。喜欢影片中舒缓的节奏,配上一杯咖啡,就更美好了。意大利电影的风格果然不同于美国大片,倒是有点像法国的,毕竟我也看过一部《这个杀手不太冷》。没有坐过游轮,但我也曾见识过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分明,所以就会对丹尼有种莫名的好感和同情,因为我们都是弱者。不曾想到他付出怀抱是出于冲动还是怜悯,可那个大铁链没有饶过这个铲媒的好人,他是笑着去见上帝的,因为手里曾经呵护过一位可爱的天使,如果放在中国那就是缘分,缘来缘去无法左右。我想生活就是这样,不经意间的一个善举,可能演变成为一段传奇。

1900无疑是个幸运的孩子,亲生父母没能给予应有的关爱,而钢琴给予了他一切。拥有了28个字母组成的名字,也拥有者88个琴键,这一生不曾远行,因为恐惧没有尽头的城市,但他在自己的疆域里尽情的驰骋。写到这里,有点恨自己不懂音乐,不懂钢琴。许多精妙绝伦的弹奏,于我如浮云啊,音乐我听到了,但不知所从,唯独能够发现的也就是他的手速了,我想自己断然弹奏不了那么快。好的音乐都是直入心灵,指尖的跃动,不禁然就泪流满面,或者是引动大家翩翩起舞。我喜欢看他陶醉的样子,那是对艺术的崇敬,仿佛忘乎了自己的存在,也忽视了观众的存在。人是会压抑的,但不能一直压抑,总要有自己的特长,总要有喜好的事物。孤独大概是人生的常态,我们看到的热闹,其实中间隐藏着更深的孤独,总是要学会享受,学会释怀,学会去释放或者是填满。故事是悲情的,炸药的光彩也是绚烂的,许多人匆匆来过,不曾记住这一切,唯独大海不会忘记。有谁知道,那海浪里蕴涵了多少痴情的往事,那咆哮里包容了多少彻夜的哀愁。爱情的火花稍纵即逝,就是那么浅浅的一个吻,让他不在孤独,也让他更加忧伤,好在有一张残缺的唱片,记录了那段温情的往事。是啊,这大游轮上又有过多少虚情假意的送别,就像我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只有1900是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这个在花名册里没有名字的人,反倒存在的实实在在,并且为远处的社会所感到不耻。有点类似桃花园,只不过他的桃花园每次只发放20xx张门票,园子不大但应有尽有,里面待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乐融融。又像仓央嘉措,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但他还是少了那份性情,去到街头流浪,去做最美的情郎。他既是高贵的,也是懦弱的。脑海里刻着他现在舷梯中间的画面,那一刻迟疑了,无法去感触他的内心,似乎有点像抛出的帽子那样不自主。电影艺术也是引发人类思考的,如果换了我现在哪里,一定会走下去,去陆地上看看海,去街头或者是地下室去弹奏,勇敢与平凡总是一步之差,思想与行动也是一步之差。但他还是回去了,所以他依旧是1900,那个海上出生,海里弹奏的钢琴师。借用几句古诗,来再次表达对他的感情吧。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