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伴随着低沉悠扬的音乐,影片拉开序幕,幽暗的楼梯绵延不绝的伸展开来。潮湿而又逼仄的水汽弥漫在空气里,这多像一个悲凉而又巨大的隐喻。麦克斯好像预言家一样的声音振荡着呼啸在你我的耳畔。
导演将麦克斯的回忆与一九零零真实的生活穿插交错,得以重现天才传奇的一生。
这个被遗弃在头等舱钢琴上的孩子,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正如麦克斯所说,没有一个城市,一个教会,一个医院,监狱或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家人。他在一个像船一样大的摇篮里成长,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旅行。在舷窗里看到的一切,就是他童年的世界,一望无际的海平面和汹涌的波涛。他的名字,丹尼勃曼TD雷蒙一九零零,是对整个世纪的眺望。
他推开那扇锈色的铁门,刹那间,音乐的泉水汩汩而来,沁入他的心灵,他的目光在光影交错的朦胧中游离,最终,停在那架钢琴上……
这是电影中最有传奇色彩的一笔,无师自通的一九零零弹奏着美妙的音乐,并这样,与音乐一起成长。
晕船的麦克斯托尼在大厅遇见穿着燕尾服绅士一样的一九零零,他神情自若,如履平地的穿行在摇晃的船上。作为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电影,在导演托纳多雷的这部作品中,画面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随着船身摇晃而滑行的钢琴以及流动的音乐,划过天际的滚滚惊雷,怒吼的海洋,无不为这经典的桥段添上浓墨重彩浪漫的一笔。大海咆哮着为他伴奏,海浪与音符融合……
他是向往人间温情的,他用船上的无线电与陆地上的人们交流,甚至可以想象出一个他从没去过的城市的样子:冬天的时候,漂亮极了,三月份你总能遇到那样的午后,至少可以想象一下,浓雾滑入,就像白色的栅栏,漂浮在街灯下,淹没了万物,就像白色的刀,太神奇了,看不见房顶,看不见树枝,看不见圣路易斯教堂的尖塔,人们擦肩而过却互不相见……
他从不墨守成规,他的手指跟随思维跳跃,他说:“去他的规则!”他伴奏的舞会总是欢快并奇异的。他可以用音乐描绘每一个人的思想。他在三等舱为穷人弹琴。蚂蚁般的人群围绕着他的琴音起舞。他的思维在不停游曳,在火山的边缘,美丽的村庄,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他的手指簇拥着他的思想,一朵朵奇葩在黑白琴键上绽放。他的塔郎泰莎,人们从他身边散开,去追寻各自的幸福。他的孤独晕染开来,在冷寂的空气里散发着清冽的香气,是他灵魂的味道。
他说,我相信陆地上的人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又将至,这就是为什么你不会厌倦永远在追寻着,哪里一直是夏天。我——并不羡慕。他一语成谶,更像是一位钢琴诗人。
镜头交错,在荒凉废弃的弗吉尼亚号上,麦克斯在寻找着他最好的朋友。他深信一九零零不会离开这里。
生于斯止于斯。这是他的信仰。
与爵士乐鼻祖杰里罗的钢琴对决是电影里最精彩的桥段之一。两位钢琴家都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演奏技艺。与充满挑衅的杰里相比,不卑不亢自信的一九零零显然更甚一筹。他的名气也达到了顶峰。这个时候,他与他的爱情不期而遇。然而,即使是爱情,也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拒绝录制唱片。
因为,我和我的音乐不容分割。
苍老的弗吉尼亚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当麦克斯在腐朽的船舱里播放着一九零零曾经为自己的爱情弹奏的音乐时,他找到了他,这里诞生了哲理的一段对话,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在人类的城市里,无穷无尽的是欲望。对于一九零零来说,城市是一架无边无际的钢琴,在这里,演奏不了他灵魂的音乐,他宁愿,退出生命的舞台。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构建了他心中的艺术理念,他的人文追求。这在他的“时空三部曲”中的另两部《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都有所体现。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更像是导演思想的凝结,一九零零,是真正艺术形象的化身。这是一部艺术悲剧,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整部影片沉浸在悲怆唯美的背景音乐中。作为托纳多雷的配乐老搭档,埃里奥莫里克奈再一次征服了观众,并由此荣获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
弗吉尼亚号停泊的时候,巨大的阴影覆盖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覆盖了欲望,追求和一切。整部影片都在渲染,都在对比,导演不惜用大量全景镜头表现无边无际的人群:晨曦,自由女神在浓雾中浮现,繁华的城市在人们的瞳孔里放大,所有人都高喊着America!这是一种象征,与一九零零的信仰相悖。他的孤独是因为与世人精神追求的距离,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他的超然,成就了他的艺术,也是他的幸福所在。他不属于这个物质的世界。
正如他所说,我是生在这艘船上的,我已经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身为一个很少看电影的人,把一部几十年前的片《海上钢琴师》翻出来还在半个月内看了两遍对我来说的算是很严重的事情了,而且两次看都让我潸然泪下,想想我这辈子似乎还没这么丢脸过。
没办法,从男主角身上看到了太多的东西,那些从没付诸行动的理想,那些自由自在飘飞的思绪,那些仿佛从没存在过,又好像永远都不会死去的心情。我想如果要定位,我更像故事里的胖子MAX,对美有着无尽的向往和满腔的憧憬,然而依旧要踏上陆地,然而那些在海上漂泊的日子就那样挥之不去,随着年华的逝去反而愈加鲜明,总有些旋律在难眠的深夜忽然在耳畔回响,总有些面孔挥之不去,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加清晰可见。
1900让我想起了很多人,甚至包括年轻时的我自己,他让我看见了许多人的影子,然而定睛一看,他又谁都不是。他的眼神好奇而清澈,他的微笑忧伤而腼腆,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善意,他用孩童特有的善良和温柔去解读这个世界,用指尖的语言表达。他当然有些淘气,在暴风雨来临的夜晚松开钢琴的锁扣跟大海一同舞蹈,演奏那种空灵而优雅的乐曲;他在孤独的夜晚一个人偷偷溜进船上的电话间打电话,然后被人追的满世界乱跑;他在合奏的时候常常顽皮地忽然开始弹奏即兴的曲子,弄得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又无可奈何……
然而那种无从安放的孤独呢?在孤独的夜晚一个人偷偷溜到电话间里,随便选一个号码拨打;在大雨中远远凝视着那个喜欢的女孩,在寂静的夜里偷偷溜进去,轻轻印下一个吻;在三等舱里一个人敲打着同样寂寞的琴键……直到踏上最终的那段旅程,他还是在轻轻弹奏着那已经不再存在的钢琴,一个人,安静而优雅地等待着生命的尽头。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他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但是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 ……此处隐藏22109个字……9900的要求。以下的这段是我最喜欢的情节。钢琴和坐在椅子上的他以相对静止的状态随着摇晃的船来回移动,竟也是那么的自然。他还邀康一起坐上他的“船”。起初惊慌的盎也逐渐安心的坐着。1900弹着悠扬的乐曲仿佛在海上起舞,音乐是那样的切合情境。他不仅为海而生,更是为钢琴而生。相信只有亲眼看到的人才能感受到他与海共舞的酣畅淋漓。
1900同时也是个奇妙的钢琴师。他能够用心去观察每个人并且能又钢琴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琴声仿佛在叙述人们的喜怒哀乐,仿佛在传递人们的行动。每当他为不同的人弹奏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灵之曲时,我的心中都会有莫名的感动。这种个人的心灵触动是他人不能体会的。1900的每一场演出都会随心地弹奏乐曲,虽然这令乐团的团长无可奈何,却能令全场的人尽情的在音乐中舞蹈,好象各个都是舞林高手。
他与另一个知名钢琴家斗琴的那段也是著名的桥段,他也因此成为知名人物。也许以上的一切都只能向我们展示一位钢琴师的才华,但是接下来的却让我对他的人生和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思考。
1900是平凡人中鹤立鸡群的那一个,也是茫茫人海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他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他从出生到死亡从未走下这艘船,从未踏上过人类的大陆。曾经一次他也差点就要踏上结实的土地了,却在船与陆地连接的梯子上停下,抛开帽子,还是走回去了,并且再也没有下船的冲动了。他为什么不愿去更广阔的空间开拓自己更丰富的人生呢?我也认为船禁锢了他的人生,他面对钢琴和大海是勇敢的,面对未知却恐惧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他可以将钢琴才华与更多的人分享,并且大展鸿图,拓展这光辉的一生。然而他却只甘愿留在船上,留在海上。即使是后来这艘船以为老旧需要炸毁,他还是宁愿与船共存亡而不肯下船。而我只能试着理解这个人的一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截然不同的,有许多的选择。可能你眼中不起眼的石头在别人眼中却是光彩夺目的钻石。1900只有在海上才能弹奏出一曲又一曲令人惊叹的乐曲。他的生命就是大海,你又怎能让他离开自己的生命呢?无疑生命是不断前进的车轮,我们要在能够前行的道路上滚滚向前,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有老师说一类人只属于一类人。也许一类生活也只属于一类人的吧。
有人爱听摇滚,有爱下雨的季节;有人不爱说话,有人不爱平淡的生活。生活的密码总是需要自己去解答,将自己的生命赋予同样有生命力的生活应该就是快乐的吧。感动与感受不仅需要自己去体验,它们的来去更加悄无声息,珍惜就是最好的答案。
海依旧,一万年,一亿年的生动着……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1997年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1900仅有一位朋友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1900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1900能在乐队演出中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实的回答:“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达,因为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1900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向往财富而不痴迷,永远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憧憬过用艺术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理想,尽管来去匆匆,但充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温暖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因为友谊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1900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始过,因为1900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