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精选21篇)

更新时间:2025-08-13 11:58:37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精选21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恰同学少年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不仅仅因为剧情的跌宕曲折,更因为一代革命家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职责感使人钦佩,他们敢作敢为的胆量让人赞叹,他们勇于破旧立新的的精神令人折服。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构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就应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以前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毛泽东的魅力不仅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反观自身,恐怕许多人有愧于心。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的贫乏。衣食不缺的我们无须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职责感。在大学甚至是中学,虚荣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努力而寄未来的期望于歪门邪道者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大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和写照。在剧中,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厌恶,生活中,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却不得不让人警示。

但与其说这部电视剧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如说它向我们提出了要求。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也是这部剧集的最好见证!正是因为有了湖南一师的那群优秀少年,才有了之后的富强中国!我们大学生应从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在当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革命家,但放眼天下,我们依然应当有用于国家与社会;远观未来,我们更有属于我们的时代任务,即使对于个人,我们也应不断自我完善,立志树节,选取正确的人生道路。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2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怀着对革命领袖的无比崇敬,怀着对历经时代风雨和对穿越历史精神的怀念,我看完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连续剧。在剧中,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慨所震憾,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

长沙,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是青年毛泽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电视剧把我们的视线带到了上世纪20年代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反动势力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反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这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大事。在进行革命活动中,青年毛泽东结识了很多同志,并用心引导他们与广大工人农民相结合。他在湖南第一师范院校的几年十分耐人寻味,他和他的同学们满怀崇高理想,一齐登岳麓山,一齐玩橘子洲,一齐到湘江游泳……,他们关心国事;他们忧国忧民,指说江山社稷大事;他们爱憎分明,激浊而扬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常形之于文字;他们蔑视权贵,视当时那些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如粪土,严厉地痛斥他们的行为。1916年暑假,毛泽东与罗章龙、蔡和森等组成“新民学会”,办《湘江评论》、《新湖南》,发动学潮,1919年底毛泽东领导了有名的“驱张”运动,最终迫使张敬尧退出湖南。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当时湖南开展的很多次反军阀斗争中,毛泽东都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与他的同学们对理想、对事业充满信心,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自由民主进步,从同学少年时起,以自己远大的革命志向和敢于对人民的敌人作顽强反抗、英勇斗争的精神已经作出了成竹在胸的答案。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青春年少时期,正是风采、才华旺盛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萧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说的都是关于少年志向与成就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辩证关系。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二是实现理想所必备的意志和毅力,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胸怀远大理想,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应当是中国青少年报效祖国,有所建树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中国青少年新的历史使命。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法官,要干好人民司法这分工作,光光懂得审案还是远远不够的,简单的、机械的就案办案也是不科学的。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潜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方向出发,牢牢地把握好司法的政治方向,用心地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才能最终实现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目标。

一代伟人虽已远去,但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却永放光芒。我们不会忘记,一个从同学少年到年过半百的老人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发表演说的语重心长: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象早上八点钟的太阳,期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神采飞扬的演说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年轻的中国大地上回荡。

啊!永远的青年!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3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有很多想法……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与崛起的时候,它的年轻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极富时代气息,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此处隐藏13360个字……年们带来了一份份剪不断、理还乱的喜悦、痛苦。喜悦、痛苦是伴随爱情更是伴随青春空气中的氧气,随时随地。爱情为青春添加了一份神秘,一份快乐,一份心情。青春的爱情,我们明白,过了就不会再回来。有时候爱情也是负担,但承担才会成长。青春爱情的意义不就这在于此吗?

你的青春谁做主?这与毛泽东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心情是一样的,但他的回答是坚定而有力的。看他的青春华彩如何演绎,如何写满,如何创造。青春的步伐不会因困难而停止,青春的旋律不会因风雨而阻挠。炫,青春的活力;甜,青春的滋味;美,青春的本质。汗,青春的营养物质,青春因汗水浸泡而显丰盈饱满;泪,青春的溶剂,青春因被溶解而稀释,只剩下一副刚强不屈的身躯。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9

《恰同学少年》第一次播出时,我和同事几乎一集不落地全看了,真是畅快淋漓。后来湖南卫视重播,也看了,昨天央视三套又刚刚放完了最后两集,又看了一遍,激情依旧。

这部片子虽然是描写伟人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但却不落窠臼,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看惯了太多电视屏幕上的灯红酒绿、恩怨情愁与无病呻吟,突然有这样一部让人神清气爽的片子,怎能不令人激动?贯穿全剧的是两个字――责任!

里面的青年学生朝气蓬勃,胸怀大志,那一群群白衣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令人神往。如果去掉里面的人物背景和身份,这完全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不同个性的校长和老师,不同性格的学生,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教育画卷。编剧和导演真是太高明了!

看到这个片子,不禁就让人想起了今天的教育。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们似乎都缺少了点什么。好多中学生在忙着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心只读圣贤书;好多大学生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要么就是在忙着学英语、考托福,找工作,没有了激情、丧失了抱负,少了沉稳,多了浮躁,幻想个人的奋斗与所谓的成功,缺少了一份该有的责任。也许这也是现实所“逼”,但不管怎样,青年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担负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而这种责任更应该是主动挑起的。

在剧中,那一群青年学生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幅画面――“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 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 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年轻人的斗志、年轻人的激情、年轻人对生活的努力向上、积极的心态在这里完全展现了出来。他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畅谈人生理想与抱负,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将一个青年人巨大的生存能力、拥有的激情与拼搏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自己和学生们都能充满激情地生活与学习着,不管现实如何,一颗向上的心还是需要的。

《恰同学少年》结尾有一段很长的剧中人物的经历与结局介绍,看一次感动一次。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但他们都做到了人生无悔!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20

近些天我一直观看中央电视1台播出的《恰同学少年》这是我最认真、最崇敬、最激动观看的一部电视剧。

我一生最钦佩的是毛泽东。他的为人、为政、为文都令人感叹但人们对他在学生时代了解的不多。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反映的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画卷电视剧的最大看点就是教与学———学校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杨昌济和青年毛泽东是教师和学生的典范为师为学都要向这两位先辈学习。

电视剧介绍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孔昭绶忠实地贯彻蔡元培的教育思想采用最新民本主义的教育方针德、智、体三方面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三育并重制定校歌、校旗、制服是当时我国新型学校。聘请了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等人学风纯厚思想新颖人才济济。在“教书育人”的主题思想下塑造了孔昭绥、杨昌济等一批好老师。他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今天的教育有很好的启发和参照作用。剧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与互尊同学之间的友爱与互助学校对学生自治的引导与鼓励对学生意志、体魄磨炼的重视和支持无不体现出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是杨昌济老师他是湖南长沙隐储山下板仓冲一个世代书香门第之家。他一生“操行纯洁笃志嗜学”参加了维新活动加入了南学会。190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与鲁迅先生同校学习后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1909年入英国英格兰勒伯定大学哲学系专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又对德国和瑞士考察和游历在国外长达10年。这奠定了他成为近代教育的一代宗师。

杨昌济对毛泽东等青年学子的影响首先是在立志和抱负上。他认为青年人要有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论语类钞》是他自编的的修身讲义开篇就是立志。他让学生们各言其志对有的学生说将来要教书、搞研究、办实业等等还有一位学生说以后要做“关云长”他都给予了鼓励对有的发言虽然心有不许但也不是当场进行批评。轮到毛泽东发言毛说一时答不上来他反问先生有何志向。于是杨昌济在黑板上写:“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毛泽东看到此诗句心有震动。后来杨昌济对他女儿(杨开慧)说毛泽东不轻言其志。他又找毛泽东谈话让他在毕业的时候一定回答立有何志。毛泽东的回答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其二杨昌济在读书方法上主张“贯通今古融合中西”。他认为只有深通中学之人出国考察方有成就;既要输入西学也要输出中学。这种分析批判的学习精神完全为毛泽东所继承。毛泽东后来把这种思想方法的逻辑展开和深化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成就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其三杨昌济注意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主张知行统一躬行实践;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毅力是成就大事业所必须的他主张衣食菲薄不涉狎邪冷水沐浴长途跋涉崇尚劳动。这些思想和主张都为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实践中争相效法。冷水浴、大风浴等等更是毛泽东等一师一代优秀青年学子的共同行动。可以说杨昌济等教师的思想、品格和方法铸就了毛泽东等青年学生理想和追求。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21

小学老师曾对我说,读书就像品茶,要慢品、细品才有味道,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暑假时,我就花了两个星期读了一本《恰同学少年》。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恰同学少年》的电视剧,十分好看有趣,再读这本书时,更觉得有韵味。本书主要叙述了毛泽东在就读湖南省第一师范时期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一步步实现着“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的理想。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结下了友谊,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也和他们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让他们有了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蔡和森与毛泽东这两位人才也为以后的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精选2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