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在我看来,《暗恋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两种时光与空间的巧合,该剧故事很简单:“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舞台上,两个剧团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之后,舞台上的两个剧组最后决定共用舞台,一团一边,各自把自我的戏排完,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织在一齐??
“暗恋”是一出现代杯具。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缘溪行,发现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还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暗恋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4)
先说说《暗恋》这部分,粗略看来,戏的资料并不尽同于它的标题,这哪里是“暗恋”,这分明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苦恋”,或者说,是“绝恋”。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黄浦江边甜蜜约会,没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甜言蜜语,也没有观众习以为常的男女玩了命的相互“撕咬”,有的只是“秋千”,“围巾”,几盏昏黄的街灯,和灯下两个安静的人。这时的两个人,正如他们自我说的那样,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整个世界就只剩他们两个人。
那时,在他们眼里世界很小,自我很大??
谁也想不到,两人的下一次见面,竟是在四十年后的台北。病入膏肓的江滨柳在报纸上登出寻人启事,才找到他四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云之凡。
很安静,就像四十年那样,只有只言片语??
不一样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静,大概是出于两人的青涩,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却又羞于启齿,气氛有那么一点点尴尬,可两人却都很享受;可此刻的安静,多少是出于无法抑制的伤感和无奈,同样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但是实在是不明白,从何说起。气氛也有点尴尬,可这尴尬让两人更加难受。
就在云之凡要离开的时候,江滨柳颤抖的声音响起:“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泪在这一刻最后在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眼中决堤,时隔半个世纪,这两只手最后又紧紧地握在一齐。
半个世纪后,江滨柳对年轻人说:在那个大时代下,人都变得好小,好小??时代,造就了这段跨越时代的凄美的“暗恋”。
再说说“桃花源”这一部分,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下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因此他不计前嫌回去邀请春花和袁老板一齐前往桃花源。可武陵已物事全非,袁老板与春花也成了夫妻,还有了孩子,每一天仍为柴米油盐的事纠结,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他们不愿相信老陶说的关于桃花源的事更不愿与其一同前往。最终老陶一人独自回桃花源,怎知他却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前头看似闹剧的这出《桃花源》进行到此时,却悄悄的与《暗恋》连结了,变得使人无奈又感伤。
我认为《暗恋桃花源》这部剧包含多种现实寓意,下方就此分析(仅个人观点)
1。两岸关系
“暗恋”表达的是海峡两岸的骨肉分离,“桃花源”则表现的是在那一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迷茫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这一与政治和时代有关的命题,《暗恋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让很多台湾观众在笑过之后失声痛哭。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而与之相对应的两岸的关系也不正是这样吗?海峡两岸关系从几十年前的完全禁严到逐渐放宽政策,其中少不了两岸民众个性是台湾民众的争取。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就我查资料了解,1949年,台湾发布戒严令,从此进入长达38年的“白色恐怖”时期。在这期间,台湾执政者为维护稳定,制造了超多的政治冤狱。据前“立委”谢聪敏统计,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严为止,台湾共发生29000余件政治相关案件,涉案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3000—4000人遭到处决。而《暗恋桃花源》此剧创作成功,台湾刚刚解除戒严,省内政治文化一片荒凉,百废俱兴,剧作的推出,无疑给台湾文化市场注入首股新鲜血液。据史料统计,1945年-1953年共有约120余万外省人来台,其中撤
台军队约60余万人。从1950年起,原本随国民党来台的60万士兵,在台湾实施义务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轻的本省新兵代替。在台湾经济进步的脚步中,他们仍然是被牺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凉,少有人关注。几十年来他们的肉体虽然在台湾,但心灵仍然寄托在那遥远的家乡。虽然过了几年开放大陆探亲,但很多人已经等不到那时候,连魂都归不了故土了。当年来台湾的那些老兵此刻还健在的已经很少了!他们的根在大陆,他们一生都想着回大陆看看他们的亲人,有的老兵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愿……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他们也是最期望让两岸能够统一的人!
所以真切的期望台湾能够和平统一,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这一代人重蹈老一辈骨肉分离的悲惨局面!
落叶归根,谁不想回到生养他的那片沃土?当时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
而《暗恋桃花源》正是在一个整体混乱无序的环境中展开,也正贴合了台湾人民的心声。之后在无序的大环境下又出现了整体的统一秩序(即两个剧组的同台演出),能够说是剧本中的一个高潮,这也表达了台湾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憧憬。切合实际,是《暗恋桃花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生与感情
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大上海相恋,却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寻找桃花源的老陶,却在目的地看到一对仙人与自我的爱人和情敌长得一模一样??还有一位一向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刘子骥”,是为“戏外戏”。无论是“暗恋”、“桃花源”还是“戏外戏”,每个故事的核心都是寻找遗失的感情。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会藏有两样东西:其一,是一份永远实现不了的感情,叫“暗恋”;其二,是一个永远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遗憾感情令人唏嘘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板之间的感情也让人纠结。
江滨柳与云之凡相恋于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后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黄,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个剧中人,都有一 ……此处隐藏11769个字……这也是我几天之后才想起来的,但是还是不懂她的串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哪位能给解释一下?
【篇10: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昨晚杭城下雨,极冷。最后看了仰慕已久的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这场话剧一个月前就让杭城的小资大资们骚动,四处讨票、买票。不幸地我也赶了次时髦,找朋友要了票子。昨晚的剧院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果真看到了杭城许多文化界人士。
袁泉很美,但没想到她的声音那么好听。黄磊有点发福,但是演技绝对一流。喻恩泰还是武林外传里那个吕秀才的德性,谢娜演戏如同她的主持毫无区别。传说中的何炅没有来,那个主角换了其他演员。
看完后,我问朋友,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观后感。朋友说:“一场笑声不断的杯具。”呵呵,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是:“混乱中的和谐,错位后的回归。”
因为剧院场租的混乱,两个剧团,一个演现代杯具,一个演古代喜剧,同时在一个舞台上排练。于是产生了混乱,闹糟糟的舞台,一会儿是悲,一会儿是喜。观众的神经一会跟着黯然神伤,一会跟着狂笑不已。如同坐过山车,时上时下,但却没有丝毫不适。因为两个故事,表现的都是同样的杯具主题。一对现代恋人黄磊和袁泉失散四十年的再相聚,一个古代女人谢娜两次婚姻同样的结局。感情总是比婚姻完美,得不到的永远会在心里,得到的倒成了怨偶。
人生也跟这舞台一样,经常会发生错位。本以为这场子是你的,却成了别人的。本以为这段感情是你的,却成了他人的。对的时光,错的人。错的时光,对的人。现代的这个,四十年前上海一别,谁会料到从此生死两茫茫,再见已经百发人。古代的这个,嫁了他,却恋上那个他,谁会料到如愿嫁给那个他时,还是一样被婚姻折磨得千疮百孔。但是错也错了,怎样办,只能将错就错吧。这场剧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幕是四十后的黄磊和袁泉在病房中最后相见了,病房外,黑暗中默默坐着,背对观众的黄磊太太。袁泉走后,黄磊在太太怀里撕心的哭泣。感情虽然没了,最后温暖他的还是婚姻。另外一幕是两个剧团互不相让,只得将舞台一分为二,各演各的。结果谁都没法演下去,只有再协商成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的戏只能一出出的唱,同时唱是唱不好嘀。
刚刚一个朋友信息我说:“垂死的挣扎,挣扎的期望。——-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我说:“有看到期望吗?我只看到无望。”他说:“期望是无所谓有无的,只是一种念想而已。可许称为希翼更妥些。”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就象戏中的那个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无望的寻找,却不停歇。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
【篇11: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观看期盼已久并错过数次的话剧《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是世界华语剧坛的当代经典,自1986年首演以来,倍受观众、戏剧界及媒体的好评。根据舞台剧《暗恋桃花源》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林青霞、李立群、金士杰等领衔主演,在第43界柏林电影节和第5界东京电影节获奖。
剧情资料大致:一座空旷的剧场里,一个剧团在排练一台叫《暗恋》的舞台剧——抗战胜利后,江滨柳在上海与云之凡结识,度过了一段完美的时光。但这对情侣因内失散。江滨柳到了台湾,十年后结婚,日子也过得平安,但几十年来心中一向无法忘怀年轻时那段最美丽的日子。一向等到两岸交流开放,江滨柳正式托友人到大陆打听云之凡的下落,才发现当年云之凡也离开大陆到了台湾,而他却一向不明白。现年已老、住在医院的他使出了年轻时的大胆精神,在报纸上刊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云之凡、寻找他早已失去的梦想……
这段故事是《暗恋》剧团导演自我的感情故事。他好象在潜意识里让自我失去的梦想再现舞台,他随时陷入自我的回忆,随时对男女主演表示不满,而他们虽然努力也不能完全体会导演的意境。
当戏正排得起劲时,另外一个剧团也来到剧场,打断了《暗恋》的彩排。他们说场地是他们订的用来排练古装戏剧《桃花源》。这个戏很大胆的改变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能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一气之下往上游打鱼去,不留意进了“芳草凄美、落英缤纷”的“桃化源”。这地方的百姓是古代避战住进去的,对当时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在这仙境中老陶遇见了一对与春花、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夫妻。他起先痛苦万分,之后慢慢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过着快乐的日子。但是他仍然不能忘记春花,最后他决定回去带春花一齐去美丽而遥远的“桃花源”……
两个剧团在同一个舞台上相撞,混乱一片,又找不到剧场管理员,只有你争我夺,一会儿是《暗恋》演出,一会儿是《桃花源》的演员在对白。渐渐地,冲突与矛盾开始融合,两出戏同在一个舞台上演出
其中一名不知哪里来的白衣神秘女子在剧场中游荡,四处寻找一名叫“刘子骥”的人……
这台剧目,严肃中不段闹出笑话,打闹中又引出许多严肃的主题,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起哀乐,生活中谁没有几件悲哀的事,谁不是常以笑面示人。
在看到这出戏的最后一幕,我流泪了,江滨柳和云之凡苦恋了40年之后才相见,数十年的思念,一世的情愫,满腹的话语,只在两行热泪中对视彼此,一切尽在不言中……
【篇12: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前一阵子,满城皆语桃花源,观而有感,遂记之。
这是一部时空交错的话剧,充满了黑色幽默式的喜感。两台戏阴差阳错地在同台排练:暗恋讲的是一对恋人因战乱而错过,再见面时已是四十载之后,男的已是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桃花源改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加入了渔夫妻子与房东偷情的情节。渔夫心灰意冷,遇险而误入桃花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好日子,终思其妻而返家;不料其妻已经嫁给房东,却也仍然是终日吵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幸福。
暗恋是杯具,桃花源是喜剧,人生总是悲喜交加;两出戏或交错或同时上演,是对命运的最佳反讽。在寻找和失去的主题映照下,桃花源或擦肩而过的恋人都会永远存在。
喜剧笑出了泪,最后一回神,才发现那是杯具。桃花源回不去了,酸辣面还在,生活终究还是会收留我们的。
两段故事,一个疯癫女人,都关乎寻找,最后是殊途同归,未果,终。
但我们还是习惯去问,像江滨柳那样去问,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思念如此卑微,只怕是未语泪先流。她说,我先生人很好,他真的很好。几十年未遇的重逢,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让人不胜唏嘘。以前的爱和温情,已是风吹雨打去,不复存在。
好在,在你感觉快要悲从中来的时候,落幕了。
所以,狄金森在《如果你要到秋天才能来》中写道:
“如果确知,只有当生命完结,
你我才能相逢,
我就甩掉它如甩果皮,
去尝试来生。”
剧终人散,唯留唏嘘,今生尚且无法预期,遑论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