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传读书笔记1在热情似火的七月,我们失去了往日所拥有的活力。但思想所洪流,确如一辆高速行驶客车,永不止息。而《名人传》这部书,就是泉水的源头,它教会了我很多,也让我树立了新的世界观。
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从贝多芬传中,我了解到了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及伟大成就。但在那些成功的背后,贝多芬却忍受了太多的苦难。在事业的高峰期,听力逐渐下降,处于一种极端孤独的状态;对未来充满了悲剧……但他仍然从幻面中清醒过来,执著追求音乐的`顶峰,热爱自然,乐观善良。罗兰这样赞道:他给人们的告诫是”人要自强不息。“
米开朗基罗传则讲述了他生平的事迹,字里行间洋溢着些许敬佩。米开朗基罗是一个 在雕塑界极负盛名的人,可是他的世界却是痛苦的,他没有渴望过成功,甚至鄙视这种胜利,但是他没有办法去改变。他被命运的枷锁束缚着。可正因如此,他却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巨人:关心世界原来面貌,并且热爱它。
托尔斯泰传表现了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这巨大影响力从何而来。罗兰认为他是完美并且无法被替代的,原因有很多: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完美的主义意识;他率真喜欢农民;对自己的要求是极高的,他的思想领引着全亚洲人民,不断向前。他始终坚持真理为上。
我现在走的只不过是一条风平浪顺的道路,当遇到荆棘布满道路时,总会选着逃避;当读过《名人传》后,我们应该从新选择一下道路,即使前方困难重重,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拼搏,而并不是退缩。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内心的积极向上,在前方的道路上,总有一份收获在等着你……那是你逆境中的勇气的见证!
名人传读书笔记2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就被这三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贝多芬的童年是悲惨的,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才能,却不顾忌他的感受,有时会把贝多芬和小提琴一起关到屋里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离开了他,他的父亲变成了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在了贝多芬的身上,也因此他的脾气变得暴躁而古怪。当他在事业的顶峰时,不幸又降落在他的头上:他的耳朵聋了!这对于一位音乐家是多么残忍。但是他最终战胜命运,攀上生命的顶峰。
米开朗基罗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看外族入侵,自己的作品被捣毁,他的`家族向自己索要钱财。他一生依附教皇为教皇做事,教皇为自己立碑立传,使米开朗基罗达不到自己的梦想。他一生遇到了许多困难,他坚持,他为了自己的梦想,活到了70多岁。
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曾获得成功,但他蔑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也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自己的人生之舟,由你自己掌舵!
名人传读书笔记3去年,当我破费整整半年时间置身《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我曾一再探寻罗曼罗兰天才思想的力量源泉。在此愚人并不在乎高尔基对它所谓的“长篇叙事诗”的礼赞,也未曾是仰慕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所有令人能马不停蹄地去追随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生平的唯是诗意的语言、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天才以及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仁爱而敏感的呐喊。直到近来读完《名人传》,才找到了最确切的答案:是贝多芬用强有力的手餐搀扶起跪着的罗曼罗兰,并给他的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就像他在《贝多芬传》的原序中所说的那样,“……但《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作。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一如《名人传》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而已然不再属于罗曼罗兰一样,在此,贝多芬也并非属于自己,而是被感恩者改头换面,俨然地,在作者笔下,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都是能让人苏生和振作的救主。所以,并非是罗曼罗兰依附于浪漫的标题党之上而成就了《名人传》世界地位,而首先是三位巨匠的英雄气象在罗曼罗兰的笔下更加恢弘。他所谓的英雄,不是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那种凭借强力,在虚荣或个人野心的驱策下能为人类酿造巨大的灾难;而是:具有伟大的品格,能为一切真理、正义奋斗而向人生中所有的困顿、苦难发出挑战的人。换句罗曼罗兰自己的话说,便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的人。
因为《约翰克利斯朵夫》与《名人传》,傅雷名译便渐次成为我无可释手的读物,尤其是他在《贝多芬传》的译者序里,开首的那些如雷贯耳的谆谆言辞,“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以及“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砺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虽然傅雷的生命是选择了非命的方式了解的,但他的选择是在历经了战斗、磨砺、承担而依然无法超脱的情形下做出的。原来人的毅力,也是可以从由无限趋近枯竭。历史会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译者终究是否会成为伟大的人。优秀的翻译家堪比优秀的作家重要,傅雷当之无愧。
传记里的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像这样的领域一直是欠缺审美视角、缺少艺术禀赋的凡夫俗子的禁区,他们坚守的各自的园地,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有如天方夜谭或神秘莫测。能将每个人都感召在一起的除了他们留给我们人类的展现真善美的共同的艺术财富之外,更有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而与人生的困难搏斗的力量。尽管贝多芬的暴躁、米开朗琪罗的软弱、托尔斯泰的矛盾,但是他们那种为捍卫艺术而一往无前、痛苦挣扎的飞蛾扑火般的对抗、执着的姿态,最后使自己成为“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的典范。我们从罗曼罗兰这里对于他们的伟大感知,并非出于对他们生平的全面记述、解读,而是像泼墨画一样颇具浪漫色彩的渲染。让读者能够在诗一般的语言里形成英雄的轮廓——像罗曼罗兰这样的作家,他们的语言自然而然地接近诗的境界。
在《米开朗琪罗传》末了,作者说“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液。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在此,与其说是作者说给别人听的,还不如说是他说给自己听的,更确切。按照作者的初衷,开始从伟人、英雄这里寻找战斗的勇气,主要是因为他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 ……此处隐藏6242个字……最后一个是俄国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名人传读书笔记13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同时也会迷失自我,放弃自我。但我们要坚持拼搏,因为成功的彼岸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题记
假期里,我迷上了一本书——《名人传》。这本书写的是三个伟大的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他们三人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长期忍受着各种痛苦与艰难。可他们以顽强的毅力走了过来,他们谁都没有轻易放弃过。难道这种精神不是我们该学习的吗?
这三个名人中,想必大家和我一样,最熟悉的人,应该就是贝多芬。贝多芬从小就有着过人的音乐天分,可是他的爸爸却从没问过贝多芬真正想学什么样的音乐,而是天天把他关在屋子里练琴,一关就是一整天。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惨,在他十六岁那年,母亲就离他而去,父亲也成了酒鬼,因此,他的性格变得古怪急躁。贝多芬的人生是悲惨的,上天在他获得巨大成就时夺去了他的听觉。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是多么大的灾难。然而贝多芬并没有放弃音乐,放弃自己,以他惊人的毅力创造了永垂不朽的《生命交响曲》。这是多么顽强,多么努力的一个人。这是多么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人!
米开朗琪罗则是被迫忍受着另一番痛苦——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不停地接受命令,然后比工作狂还卖力地工作。当他七十岁时,他接受了圣彼得大教堂兼总监的职务,可他却不肯领他应得的薪水,他认为这是应尽的义务。他在他的诗记中写道:“让我痛苦吧!痛苦!过去没有一天属于我。”可他仍在痛苦中挣扎,生活着,这不是我们面对窘境应有的态度吗?
至于托尔斯泰,我对他并无很深的印象,但是他的外貌,是刻在我心底的,他身上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品质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现在,对于幸福的我们而言,吃苦就是受罪。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被爸爸妈妈呵护,被爷爷奶奶宠爱。所以,我们像花瓶,美丽却缺乏实质内涵,“坚固”却经不起风吹雨打。因而我们在困难面前从来都是轻言放弃!可是,我们遇到的困难都是无法战胜的'吗?都是应该放弃的吗?不,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对比那些名人所受的痛苦磨难,我们有什么理由遇到困难就放弃,就退缩。
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我们是否应该反省。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只是老天对我们的考验与磨难,我们或许做不到像三位名人一样伟大,能够永远让人们记住。但是我们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经得起考验。
今后面对困难,我们都应该勇往直前,全力以赴。因为和许多人比,或许只是九牛一毛。况且,我们是多么幸福。不知道你们是否清楚,但我始终记得一句话:任何人都没有轻易放弃的理由。
到现在,你还愿意做一个花瓶吗?一个只能看的花瓶!
名人传读书笔记14在此之前,我对这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并没有什么了解,只是仅凭对艺术的敬意,认为这位艺术家是才华横溢,意志坚韧又热爱艺术创作的人,然而,当我读完这些文章,心中又是惊愕又是难过,非常复杂,他的形象打破了我对艺术家的认知,他不爱惜身体,没日没夜地沉醉于工作,他在艺术、政治,在一切行动和思想上优柔寡断,他因谨慎和恐惧而软弱,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与意志,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挣扎煎熬,无力抗争。
便是,他的作品饱含激情与悲伤,这两个极端的情感交汇融合,竟创造出了艺术史上不朽的丰碑,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与心灵,是他们意志的抽象化,具象化,与自已交流,了解自己,改进自己的方式,可以看出,正是米开朗琪罗这份矛盾的心灵与工作狂式的习惯,加上他极为罕见的艺术天分,让他拥有了现今的成就与荣誉。
此时,我也不禁为自已之前的偏见失笑了,艺术家的成就,永远离不开他们的品性与心灵,什么样的艺术家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只要他们作出了贡献,我们就应给予他们应得的尊重,只要是好的,我们都接受认可。何必在意他与自已形象的差异呢?就如贝多芬,他悲惨的一生正是他对艺术的热爱的原因,他古怪的个性与狂放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营养。
从来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都是有优点有缺点的,米开朗琪罗因那个时代的偏见痛苦一生,我们何必怀有偏见?客观地看待他人吧,一个人的善与美便会呈现于眼前。
名人传读书笔记15最近,我读了一本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书中写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个名人的故事。其中贝多芬的故事在我脑海中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贝多芬的童年就是一个悲剧。贝多芬小时候,他的父亲,逼着他学习音乐,想激发他的音乐才能,全不顾贝多芬的.感受。有时他的父亲甚至把他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只留下一把小提琴给他,让他和小提琴一整天关在一起。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堕落,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音乐创作当中了,贝多芬以他过人的天赋,惊人的创作能力,很快的成名了。当他正准备享受音乐带给他的幸福时,挫折又再次降临到贝多芬的身上——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耳朵。音乐是用耳朵听的,如果听不到音乐了,那他也做不了音乐家了。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但贝多芬没有放弃音乐家的梦想,依然和挫折作斗争,他在这种被疾病困扰下既然创作出的来的不朽作品名垂青史。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永不向命运低头”这样的精神。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
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